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\ 超商滿$399免運!宅配滿$666免運 /
\ 滿$888享95折,$1111享9折優惠 /
不管售前售後,只要有任何疑問都歡迎與我們聯繫
\ 超商滿$399免運!宅配滿$666免運 /
\ 滿$888享95折,$1111享9折優惠 /
不管售前售後,只要有任何疑問都歡迎與我們聯繫
\ 超商滿$399免運!宅配滿$666免運 /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原本清澈見底的魚缸,突然間變得白茫茫一片,像是加了牛奶一樣霧濛濛的。別擔心,這種現象在養魚界有個專業名詞叫做「菌濁」,今天就讓我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,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,以及該如何解決!
想像一下,你的魚缸就像一棟辦公大樓,而硝化菌就是這棟大樓的清潔工。正常情況下,這些勤勞的清潔工會住在過濾器裡(就像員工宿舍),定時出來清理魚缸裡的髒污。
但是當清潔工沒有足夠的住所時,他們就會在大樓裡到處亂跑,找地方落腳。這些四處游移的細菌就是造成魚缸水濁的主要原因。他們並不是故意要讓水變濁,只是因為「無家可歸」才會這樣到處飄蕩。
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過濾器太小或根本沒裝。一般來說,過濾器濾材的體積應該是水量的1/10到1/30之間。如果你的魚缸是100公升,那麼濾材體積至少要有3-10公升才夠用。
解決方案:
石頭類濾材雖然表面積大,培菌效果好,但長期使用後容易被細菌分泌的黏液堵塞。就像房門被堵住一樣,細菌有家歸不得,只能在水中漂浮。
解決方案:
如果發現過濾器內的濾材髒污程度不一致,就表示水流沒有均勻通過所有濾材。這會導致實際有效的過濾面積減少,相當於濾材不夠用。
解決方案:
就像垃圾太多會讓清潔工忙不過來一樣,過量的魚食和排泄物會讓硝化菌系統超負荷運作。當「垃圾量」超過「清潔工」的處理能力時,就會出現水質問題。
解決方案:
魚缸內的水流死角或過濾器內部的清潔死角,都容易累積髒污,長期累積會影響整體水質。
解決方案:
疫情期間,很多人會在魚缸附近使用酒精消毒。雖然70%酒精可以殺菌,但少量的酒精反而會成為細菌的營養來源,導致細菌大量繁殖,進而造成水質混濁。
解決方案:
當你發現魚缸開始出現菌濁現象時,不要慌張,按照以下步驟進行處理:
首先要判斷是濾材配置問題,還是有機物累積過多。仔細觀察過濾器的運作狀況和魚缸內的清潔程度。
進行50%的大量換水,稀釋水中的懸浮細菌和有機物。記得使用除氯水,避免對現有的有益菌造成傷害。
暫停餵食1-3天,讓硝化菌系統有時間重新建立平衡。魚兒短期不進食並不會有問題,反而有助於水質恢復。
根據找出的原因,調整濾材配置、清理死角、或更換過濾設備。
處理後要耐心等待,通常需要3-7天的時間才能看到明顯改善。如果水質逐漸變清澈,就表示處理方向正確。
要避免魚缸水濁問題再次發生,日常的預防工作非常重要:
選對濾材是預防菌濁的關鍵。一般來說,細菌比較偏好塑膠材質的濾材,其次才是石頭類。如果使用了細菌不喜歡的濾材,它們會猶豫很久才願意定居,這段期間就容易出現水濁問題。
建議新手從基礎的生化棉和陶瓷環開始,這些都是經過市場驗證的優質濾材。隨著經驗累積,再逐步嘗試更高階的過濾產品。
魚缸水濁雖然看起來很嚇人,但其實只要找對原因,按照正確的方法處理,都能夠順利解決。記住,養魚不是一天兩天的事,需要長期的觀察和學習。
每個魚缸都有自己的特性,每種魚兒也有不同的需求。透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,你會發現養魚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充滿成就感的嗜好。當你看到魚兒在清澈的水中快樂游泳的時候,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