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剛開始養魚的朋友常問:「為什麼我魚缸水都清澈,魚還是會出問題?」其實問題往往出在水質穩定度。要讓魚住得舒服,光看水清不清是不夠的,還得懂得看三個關鍵指標:pH、GH、KH。別擔心,今天就用輕鬆方式帶你一次搞懂!

pH 值:魚缸水的酸鹼平衡指標

pH值代表水的酸鹼程度,範圍從0到14,中間的7是中性。一般熱帶魚喜歡微酸性到中性(約6.5~7.2),而孔雀魚、金魚則比較能適應中性略偏鹼的水質。

如果pH太低(水太酸),魚會出現呼吸困難、體色變暗;pH太高則可能讓魚的皮膚黏膜受損,甚至刺激魚鰓。

👉 如何穩定pH值?

  1. 定期測量水質,建議使用水質測試包
  2. 換水時不要一次換太多,保持緩和變化。
  3. 使用弱酸性素材(例如沉木、黑土)可自然調整pH值。

 

GH:總硬度,決定魚的「水感舒適度」

GH(General Hardness)指的是水中鈣、鎂等礦物質的含量,簡單說就是「水的硬度」。魚類對硬度的需求差異很大:

  1. 像是七彩神仙、神仙魚偏好軟水(GH 3~6)。
  2. 孔雀魚、非洲慈鯛則比較喜歡硬水(GH 8~12)。

如果水太軟,魚可能會缺鈣,影響骨骼與卵的品質;太硬則可能導致魚鰓代謝負擔增加。保持適中最重要。

👉 如何控制GH?

  1. 可以先測出家中自來水的GH值,了解加水、換水後魚缸的變動。
  2. 增加GH值:如果家中自來水GH值還不夠,也可以透過增加造景石或是購買市售GH添加劑來提高。
  3. 降低GH:可以透過加入RO純水來做調整,RO純水其GH值非常低,通常接近於零或非常接近零。

KH:碳酸鹽硬度,水質的穩定器

KH(Carbonate Hardness)主要關係到水的「緩衝力」。它能防止pH值突然暴跌,是魚缸中非常重要的穩定因素。

KH過高會導致pH升高,相反,KH過低導致pH不穩,水體會失去足夠的緩衝能力,一旦有酸性物質(如魚隻代謝產生的酸)進入,pH值很容易急劇下降。根據不同缸種,會有不同的標準值。

👉 如何維持KH?

  1. 避免使用過多純水或RO水,可混合自來水保持緩衝能力。
  2. 定期測試KH數值,防止水質波動。

 

水質不穩會發生什麼事?

如果pH、GH、KH不平衡,魚容易出現以下狀況:

  1. 魚體表發白、魚鰓紅腫。
  2. 食慾下降、行動遲緩。
  3. 繁殖失敗、魚卵無法孵化。

水質穩定其實就像人的免疫系統,穩了什麼都穩。尤其是溫度變化、餵食過量、濾材老化,都可能間接影響水質變動。

日常水質管理小提醒

新手建議一開始準備好水質測試劑組,固定每週檢測一次三項值。當水質異常時,也能更快對症下藥。

養魚就像調理水的「平衡生態系」,當你懂得這三個關鍵,魚兒自然健康、缸景也更穩定。只要持續觀察、定期測試,不需要高深知識也能輕鬆維護水質。

從今天開始,讓我們一起用對方法,讓魚缸變成最療癒的小宇宙吧!